本报记者 郭 军走进我市的戈壁农业产业园,韭菜、黄瓜、西红柿等蔬菜鲜嫩水灵,火龙果、无花果、莲雾等南方果树生机盎然……这里,曾经是“风吹石头跑,遍地不长草”的戈壁滩。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戈壁面积广、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等特点,发展戈壁生态农业,盘活戈壁闲置资源,在戈壁滩上建园区、搭温室、种蔬菜瓜果,探索了一条在戈壁上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未利用土地上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人工设施内打造中高端农产品、跳出传统耕地实现农民增收的新路子,取得了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化解粮菜争地多效并举的效果,解决了生产与生态的关系,为资源制约地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启示,在西北乃至全国具有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把戈壁荒滩当“聚宝盆”,坚定走戈壁生态农业的实践之路近年来,我市把发展戈壁农业作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引擎,把2.17亿亩戈壁荒滩当作“聚宝盆”,坚持把戈壁农业作为传统非耕地设施农业的“升级版”,通过对无效资源的有效利用,达到高效产出。一方面,成立了戈壁农业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另一方面,市级财政自2018年开始连续3年列支专项资金3500万元支持戈壁农业建设,向甘肃省农担公司注资1000万元,撬动农担公司担保银行发放支持戈壁农业贷款731笔、2.8亿元。各县市区全力配套发展资金,整合力量各尽所能推动戈壁农业发展,呈现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多方参与、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肃州区东洞镇四号村4组的秦存国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近年来,他通过发展戈壁农业种植日光温室走上了致富之路。谈起日光温室种植,秦存国信心满满地说:“一座温室10亩田。相信通过不断努力,日子会越过越好。”至2020年底,全市开工建设戈壁农业产业园和示范点106个,其中万亩园区7个、千亩园区18个,戈壁农业面积累计达到11.7万亩,占全省戈壁农业面积的48%,是我省乃至全国最大的戈壁农业示范区,年产蔬菜、瓜果400多万吨,实现了蔬菜生产“四季不断档、常年有鲜菜”。把科技创新当“动力源”,增强戈壁生态农业的技术支撑位于肃州区总寨镇沙河村的总寨戈壁农业产业园内,种植大户范立德熟练演示着日光温室的智能化操作,在这款APP上,聚合了水肥一体化、室内温度监测等控制系统。通过网络,温室内蔬菜生长、田间管理等情况,都可以实时反映到总寨园区技术中心的监测大屏上,种植户可以及时介入管理,种植专家还可以提供远程技术指导。据了解,为增强戈壁生态农业的技术支撑,我市在抓好成熟技术推广应用的基础上,通过成立专门机构、联合科研院校、聘请知名专家等举措,使科技引领戈壁农业创新发展。编制了《戈壁农业技术操作规程》,制定了戈壁农业“酒泉标准”,6项有机基质栽培配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为创建科研创新平台,我市组建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以色列农业专家等41名农业科研力量为骨干的酒泉戈壁生态农业研究院和院士工作站,聚力研究攻关戈壁农业核心技术,设计出7种不同跨度、不同脊高、不同材料的日光温室结构,研究出有机基质栽培配方9个,研发了25项戈壁农业实用技术,为推动戈壁农业技术研究和实践创新,培养农技创新人才队伍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我市集成应用先进技术,大力推广日光温室标准化建造技术和有机基质栽培、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轻简化管理、智能化管控等六大类农机农艺技术,使自主研发的成熟技术得到普遍应用。在敦煌种业的智能联动玻璃温室里,水肥设备能根据作物生长数据,结合环境自动调节给水量,给水量按滴算,每棵作物都有专属的“喝水”档案。我市高效利用废弃物资源,目前在有机基质栽培为主的戈壁日光温室内,每亩日光温室需要有机基质67立方米,可转化利用作物秸秆、尾菜、畜禽粪污等农废资源约125立方米。有机基质使用还田后能提升地力、改良土壤,实现无害化循环利用,有效解决了农村废弃物污染环境问题,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把样板棚示范户当“好样子”,示范带动戈壁生态农业加速发展建样板棚让农户跟着学,树示范户让农户有榜样,当好“保姆”让农户有保障。我市正是通过建点抓示范全程服务,使项目资金效益最大限度发挥、技术力量下沉一线,加速戈壁农业发展向前推进。(下转第三版)责任编辑:王文萱 马学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