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最新研究表明,高空云或许曾造成火星的温室效应,让早期的火星“温暖如春”。

美国宇航局(NASA)刚刚登陆火星的“毅力号”火星车拍下的场景,完美展现了现代太空科学的一大谜团:为何火星车驶过之处曾流水潺潺,如今却一片荒芜?尤其是考虑到当时火星得到的阳光不及地球的三分之一时,这一矛盾场景就更加令人疑惑了。
近日,美国芝加哥大学行星科学家Kite领导的团队使用计算机模型为火星的气候之谜提出了一种解释:火星上方可能存在高空冰云层,从而引发了温室效应。
此前,科学家曾针对火星气候之谜提出过多种解释,但无一是完全有效的。例如,部分科学家认为,一颗巨型小行星在撞击火星时可能释放了足够动能,使火星变暖。然而,其他计算结果表明,这种撞击升温的影响只会持续1~2年,而火星变暖事件至少会持续数百年。于是,研究人员重新审视了另一种解释:高空云(high-altitude cloud)。它与地球的卷云类似。大气中即便只存在少量云,也会显著提高星球温度,这是一种类似于二氧化碳致温室效应的升温现象。
早在2013年,就有科学家提出了高空云理论,但它并未得到重视。Kite说:“有人认为,只有当云层具有特殊性质时,才会对气温产生影响。模型表明水必须在大气中停留很长一段时间——远远超过地球大气的停留时间。因此,这个解释似乎是行不通的。”这一观点的缺失部分在于地表冰量。如果火星大部分地表都覆盖着冰,就会产生有利于低空云层的表面湿度。低空云层对行星保温没有贡献(甚至有可能让它降温),因为云层会把太阳光反射回太空。但如果火星只有小部分地表覆盖着冰层,火星的地表空气则会变得更加干燥,从而促进高空云的形成,而高空云有利于行星暖化。
新模型表明,科学家在研究火星气候问题时,需要摒弃部分基于地球的假设条件。“在这个模型中,高空云的运动方式与地球非常不一样。”Kite说,“按照地球条件建立火星气候模型是行不通的,因为火星与地球的水循环完全不同。在地球上,水是在大气和地表之间快速流动的。”对地球而言,水几乎覆盖了地表的四分之三,在海洋、大气和陆地之间快速而不均匀地移动。因此,撒哈拉地区十分干燥,而亚马逊地区则非常潮湿。相比之下,即使是在宜居指数达到最高值时,火星的地表水也少得多。Kite说:“模型显示,水在进入火星早期大气后,会停留接近一年的时间。这为高空云的长期存在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毅力号”火星车将以不同方式验证Kite团队的猜测。研究人员表示,了解有关火星气温和大气的完整故事有助于寻找其他宜居星球。Kite说:“火星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已知的唯一一颗曾经具有宜居性的星球。我们希望了解星球的长期气候稳定性会以何种方式被破坏,又能以何种方式(不仅仅是地球模式)维持下去。这些问题的回答将开辟行星宜居性研究的新领域。”
编译:雷鑫宇 审稿:西莫 责编:陈之涵
期刊来源:《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期刊编号:0027-8424